在人工智慧的熾熱浪潮下,一場價值90億美元的收購大戲正悄然上演,主角是輝達光環加身的AI雲端新貴CoreWeave,以及從比特幣礦業華麗轉身為AI算力基建供應商的Core Scientific。這不僅僅是一筆單純的商業併購,更像是一場圍繞未來科技命脈——「算力」與「電力」的權力遊戲。當CoreWeave意氣風發地拋出全股票收購的橄欖枝時,原以為能輕鬆將關鍵基礎設施納入囊中,卻未料到這場交易的複雜性遠超預期,不僅點燃了股東的怒火,更引發了華爾街的深刻質疑,一幅AI時代資本、野心與風險交織的畫卷就此展開。
CoreWeave的算盤打得清晰而宏大:打造一個從上游晶片資源到下游實體機房的垂直整合算力帝國。在AI軍備競賽中,租賃數據中心如同租借兵工廠,而擁有自己的數據中心,則意味著掌握了生產線與能源命脈。CoreWeave看中的,正是Core Scientific遍布全美的1.3GW電力容量與龐大的擴建潛力,這在電力資源日益稀缺的當下,無異於一座待採的金礦。透過此次收購,CoreWeave預計能省下未來十餘年超過百億美元的租賃成本,並將營運風險降至最低。然而,這場豪賭的代價是高達90億美元的估值,相較其一年前僅約10億美元的出價,溢價近九倍之多,如此激進的擴張策略,無疑是在鋼索上跳舞,稍有不慎便可能從神壇跌落。
然而,這場看似強強聯手的盛宴,卻在第一時間就遭到了最關鍵人物的反對。Core Scientific的最大活躍股東「雙海資本」(Two Seas Capital)公開發出檄文,旗幟鮮明地拒絕了這份收購提案。他們的理由直指要害:其一,90億美元的估值嚴重低估了Core Scientific作為AI時代核心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,無異於將一座黃金礦山以白銀的價格出售;其二,全股票的交易結構,讓Core Scientific的股東們被迫將身家押注在股價波動劇烈的CoreWeave身上,承擔了不成比例的巨大風險。交易宣布後,Core Scientific股價應聲大跌,市場的反應無疑是對這份「不平等條約」投下的不信任票。這場股東的抗爭,實則是一場關於「價值認定」的博弈,他們要捍衛的,是在這波AI浪潮中,實體基礎設施應得的尊重與回報。
股東的憤怒僅是冰山一角,華爾街的冷靜審視則為這場交易蒙上了更深的陰影。匯豐銀行(HSBC)發布的看空報告,如同一盆冷水澆在了市場的狂熱情緒上。報告直指CoreWeave潛在的脆弱性:客戶過度集中於微軟、OpenAI等少數巨頭,缺乏自有軟體生態導致的客戶黏性不足,以及GPU雲端服務日益「商品化」的趨勢,都讓其高達數百億美元的估值顯得搖搖欲墜。匯豐給出的32美元目標價,與當時市價相比幾乎是膝蓋斬,這份報告與交易宣布後雙方股價的同步下跌,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問題:在AI的巨大泡沫之下,CoreWeave的高速擴張究竟是高瞻遠矚的戰略佈局,還是脫離基本面的瘋狂冒進?市場的疑慮,為這場收購的未來增添了巨大的不確定性。
總結而言,CoreWeave與Core Scientific的這場收購風波,遠非企業間的合縱連橫那麼簡單。它是一面稜鏡,折射出AI產業發展至今最深刻的變革與矛盾。過去,戰爭的核心是演算法與模型;如今,戰場已轉移至更底層的物理世界——穩定的電力供應、龐大的土地與數據中心。這起事件標誌著「硬資產」價值的全面回歸,也暴露了在資本狂熱追捧下,企業估值與其內在價值之間的巨大鴻溝。無論最終這場收購成功與否,它都將成為商學院的經典案例,深刻揭示了在一個由夢想與炒作共同驅動的時代,企業如何在戰略野心與股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,以及市場如何在一片喧囂中,艱難地辨別出真正的王者與裸泳的賭徒。這場權力的遊戲,最終將決定誰能真正掌握開啟下一個數位時代的鑰匙。